一、臨床癥狀
副豬嗜血桿菌,主要感染斷奶后的保育豬,以12周齡以前的小豬感染率高,發病率一般在10%一15%,嚴重時病死率可達50%,急性病例往往先發生于膘情好的豬,病豬發熱(40.5-42℃),精神沉郁,食欲下降,呼吸困難,腹式呼吸,皮膚蒼白,被毛粗亂,關節腫大,病疼跛行,或站立不起。
二、剖檢癥狀
本病多以被圓環、藍耳病感染后的豬場仔豬發病,多呈繼發和混合感染,病變為全身淋巴結腫大,切面顏色一般為灰白色,胸膜,腹膜,以及漿膜出現纖維素性炎癥,表現為單個或多個漿膜的漿液性或化膿性纖維蛋白滲出物,外觀淡黃色蛋皮樣的薄膜狀,附著在肺胸膜,肋胸膜、心包膜、脾、肝與腹膜、腸以及關節等器官表面,亦有條索狀纖維素性膜,一般情況下,肺和心包的纖維素炎同時存在,而關節部位的纖維素性炎缺乏規律。
三、綜合防治
合理的飼養管理盡可能的減少豬只應激,如轉群、換料、擁擠等,是最基本有效的預防措施。
對于此病原則,養重于防,防重于治,養防結合,個體治療。發現病豬,及時隔離,同時保育豬斷奶后加強藥物保健,以達到綜合防控的目的。
加強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,定期帶豬消毒每周兩次,間隔一個月定期更換消毒劑,避免長期使用一種消毒劑,影響消毒效果。
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有效防制,如同豬場其它任何一種疾病的防治一樣,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我們加強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、選擇有效的藥物對豬群進行常規的預防保健、改善豬群飼養管理、重新思考我們的豬舍設計,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有一個豬群穩定的生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