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我國整個居民肉類消費結構當中,豬肉消費比例超過60%以上,同時豬肉價格占到CPI比重的3%。所以市場上豬肉的多少,豬價格的高低,直接影響著我國居民的日常生活。
生豬價格下跌,豬肉價格卻較之大幅上漲


據農業部對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的最新定點監測,9月份第1周(采集日為9月13日)活豬價格下降,豬肉價格上漲。全國活豬平均價格14.78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降0.1%;全國豬肉平均價格24.94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上漲0.3%。為什么活豬價格下跌,而豬肉價格卻較之大幅上漲?
原因,一方面雖然是豬肉價格的調整要滯后于生豬價格。但對比美國生生豬價格和豬肉價格的波動關系,我們可以發現另一方面,美國生豬出場價占豬肉零售價的比重基本維持在10%-20%之間;而中國則在60%左右。為什么會這樣?


生豬產業鏈不完善,中間環節過多
大家都是知道中間環節過多,會導致價格層層遞加。中間商,會根據當前生豬存欄量、飼料原料價格及目前生豬價格行情的高低水平,來決定是否打壓豬農,而零售攤主是要賺錢的,他可以在保證銷量的同時又維持銷售價不變。這種情況下,層層遞加,消費者根本買不到與實際生豬價格匹配的豬肉,豬農也一直處于吃虧的地步。
我們目前的肉制品產業鏈:種植業—飼料行業—生豬養殖行業—屠宰—加工—冷鏈運儲—經銷商—攤販—終端消費,這條豬肉消費產業鏈涉有著太多的中間環節了。
在豬訊網看來,正確豬肉價格體系:生豬價格上漲—豬肉批發價上漲—豬肉零售價也上漲,消費者理所應當的多花錢;生豬價格下跌—豬肉批發價下跌—豬肉零售價也跟著回落,刺激著消費者去少花錢多消費豬肉。
其次,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,原來以公益服務的菜場后來陸續新建和擴建的菜場,全都改為私營或個體經營。目前我國城鎮以上各種集貿菜市場,80%以上現在都是私人投資和承包經營,市場攤位費和各種管理費隨之而來,貿市場零售集攤主也在發愁各種收費。
也許只有我國生豬產業建立完善的全產業鏈化和市場機制,包括生豬期貨市場、生豬保險等,同時政府加大調控完成生豬產業的升級之后才能有所趨緩。
學習養殖技術、了解市場最新行情,在線咨詢養殖難題和老師零距離交流,請關注豬訊網。原創所有,未經允許禁止轉載!